Untitled
N 阶幻方的计算原理
1、问题概述
幻方的定义 幻方,有时又称魔术方阵(其简称“魔方”现一般指立方体的魔术方块)或纵横图,由一组排放在正方形中的整数组成,其每行、每列以及每一条主对角线的和均相等。通常幻方由从1到𝑁2的连续整数组成,其中𝑁为正方形的行或列的数目。因此𝑁阶幻方有𝑁行𝑁列,并且所填充的数为从1到𝑁2。 幻方是一个\(n\times n\)的方阵,方阵中填入从\(1\)到\(n^{2}\)的不同数字。其每行、每列以及两条对角线上的数字之和都相等,这个相等的和被称为幻和。
幻和的计算 对于\(n\)阶幻方,幻和\(S = \frac{n(n^{2}+1)}{2}\)。例如,对于三阶幻方(\(n = 3\)),幻和\(S=\frac{3\times(3^{2}+1)}{2}=\frac{3\times(9 + 1)}{2}=15\)。这是通过对\(1\)到\(n^{2}\)这\(n^{2}\)个数字求和(根据等差数列求和公式\(\sum_{i = 1}^{n^{2}}i=\frac{n^{2}(n^{2}+1)}{2}\)),再除以\(n\)(因为幻方有\(n\)行,且每行数字之和相等)得到的。
构造方法原理(以奇数阶幻方为例,如罗伯法)
- 把\(1\)放在第一行中间的位置。然后按以下规则填写数字:
- 每一个数放在前一个数的右上一格。
- 如果这个数所要放的格已经超出了最顶行,那么就把它放在最底行,仍然要放在右一列。
- 如果这个数所要放的格已经超出了最右列,那么就把它放在最左列,仍然要放在上一行。
- 如果这个数所要放的格已经填好了其他的数,或者同时超出了最顶行和最右列,那么就把它放在前一个数的正下方。
- 以三阶幻方为例,首先把\(1\)放在第一行中间位置,即\((1,2)\)这个位置。然后\(2\)要放在\(1\)的右上一格,由于超出了方阵范围(最顶行),所以\(2\)放在最底行(第三行)右一列,即\((3,3)\)位置。\(3\)要放在\(2\)的右上一格,超出了最右列,所以放在最左列上一行,即\((2,1)\)位置,以此类推可以完成整个幻方的构造。
- 把\(1\)放在第一行中间的位置。然后按以下规则填写数字:
偶数阶幻方(双偶数阶幻方,以四阶幻方为例,如对称交换法)
- 先将\(1\)到\(n^{2}\)(\(n = 4\)时,\(1\)到\(16\))按顺序填入方阵。
- 把幻方划分为\(k\times k\)(\(k=\frac{n}{2}\),对于四阶幻方\(k = 2\))个小方阵,在这些小方阵中,对角线上的数字不动,其余数字关于小方阵的中心对称交换位置。
- 例如,在四阶幻方中,将数字按顺序填入后,划分为四个\(2\times2\)的小方阵,然后在每个小方阵中,除对角线上的数字外,其余数字进行中心对称交换,就可以得到一个四阶幻方。
单偶数阶幻方(\(n = 2(2m + 1),m\in N\))构造原理较复杂(以六阶幻方为例,如斯特雷奇法)
- 可以将幻方分成\(A\)、\(B\)、\(C\)、\(D\)四个区域,先分别构造四个子幻方,然后通过一定的规则组合这些子幻方,并且进行一些数字的调整,最终得到完整的幻方。具体的构造过程涉及较多的步骤和规则转换。
根据构造方法的不同,幻方可以分成三类:奇数阶幻方、4k
阶幻方和4k+2
阶幻方,其中M
为自然数,2
阶幻方不存在。
- 定义与准备
- 设我们要构造的幻方为(n)阶幻方((n)为奇数),幻方中的元素为从(1)到(n^2)的整数。
- 定义幻方中第(i)行第(j)列的位置为((i, j)),其中(1in),(1jn)。
- 根据罗伯法,将(1)放置在((1,))位置(第一行中间列)。
- 幻和(S = ),这是(n)阶幻方每行(列、对角线)数字之和的理论值,可由等差数列求和公式(_{k = 1}{n2}k=),再除以(n)得到(因为幻方有(n)行,且每行数字之和相等)。
- 位置规则的周期性证明
- 假设当前数字位于((i, j))位置,按照罗伯法,下一个数字应放置在其右上一格,即((i - 1, j + 1))位置(这里的坐标运算在(n)阶幻方的范围内进行取模运算)。
- 当向上移动超出第一行((i - 1 = 0))时,新位置变为((n, j + 1))。这是因为幻方是一个循环结构,从顶部超出后自然地转移到底部继续填充,保证了数字填充的连贯性。
- 当向右移动超出第(n)列((j + 1>n))时,新位置变为((i - 1,1)),即从右边超出后转移到左边继续填充,使得数字能够均匀地分布在方阵的各个位置。
- 这样就证明了位置规则的周期性,即数字的放置位置始终在幻方范围内且遵循一定的循环规律。
- 数字填充的遍历性证明
- 通过数学归纳法来证明所有从(1)到(n^2)的数字都能恰好被放置在幻方的一个位置上,且不会重复放置。
- 基础步骤:当放置第一个数字(1)时,它被放置在((1,))位置,显然是合理的放置。
- 归纳假设:假设已经按照罗伯法成功放置了前(k)个数字((1k < n^2)),且每个数字都在幻方中有唯一的位置。
- 归纳步骤:考虑放置第(k + 1)个数字。根据位置规则,若按照右上一格的规则能找到一个空位,那么就将数字放置在该空位;若遇到要放置的位置已经有数字或者同时超出了最顶行和最右列,就把它放在前一个数的正下方。由于前面已经证明了位置规则的周期性,并且幻方有足够的空位(总共(n^2)个位置),所以一定可以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放置第(k + 1)个数字,且这个位置不会与前面已经放置的数字位置冲突。
- 综上,通过数学归纳法证明了数字填充的遍历性,即所有数字都能被正确放置在幻方中。
- 行、列和对角线数字之和相等的证明
- 行的证明:
- 考虑任意一行,设为第(m)行((1mn))。由于数字是按照一定规律从左到右逐格填充的,且填充规则在每行都是相同的(都是根据右上一格的规则或者遇到特殊情况的调整规则)。
- 从第一个数字开始,它进入该行的位置是根据前面数字的放置规则确定的,后续数字依次按照规则放置,这个过程保证了该行数字的组合是有规律的。
- 而且,由于填充过程的对称性和规则的一致性,每一行填充数字的过程和结果都是相似的,所以每行数字之和相等,且等于幻和(S)。
- 列的证明:
- 对于任意一列,设为第(p)列((1pn))。数字从上到下的填充规则同样是有规律的。
- 当填充每一列的数字时,虽然是按照右上一格的规则,但从列的角度看,每一列数字的进入和排列方式也是相似的,因为位置规则保证了数字在列方向上的分布是均匀且有规律的。
- 所以,每列数字之和相等,且等于幻和(S)。
- 对角线的证明:
- 主对角线(从左上角到右下角):主对角线位置为((i, i))((1in))。在填充过程中,数字按照右上方向的规则填充,会有数字依次落在主对角线上。
- 由于填充顺序和规则的约束,这些数字的组合能够满足幻方要求。例如,第一个数字(1)放置在((1,)),在后续填充过程中,根据位置规则,会有其他数字逐渐填充到主对角线上,并且它们的和等于幻和(S)。
- 副对角线(从右上角到左下角):副对角线位置可以表示为((i, n - i + 1))((1in))。在填充过程中,虽然主要是右上方向填充,但在遇到边界和已填充数字的情况调整位置后,依然能保证副对角线上的数字组合满足幻和要求。
- 具体来说,当按照右上一格的规则填充时,考虑到位置的周期性和调整规则,副对角线上的数字会按照一定的顺序被填充,并且它们的和等于幻和(S)。
- 行的证明:
通过以上步骤,从位置规则的周期性、数字填充的遍历性以及行、列和对角线数字之和相等几个方面,完整地证明了罗伯法构造奇数阶幻方的原理。
All articles in this blog are licensed under CC BY-NC-SA 4.0 unless stating additionally.
